发布时间:2025-09-13 浏览次数:46815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栗背岩鹨是一种颇具特色、常活跃于高山流石滩地带的雀鸟。
概述
栗背岩鹨是一种典型的高山鸟类,以其背部醒目的栗红色和独特的栖息环境而引人注目。它们不惧严寒,生活在接近雪线的高海拔地区,是高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栗背岩鹨
· 英文名: Robin Accentor (直译为“鸲岩鹨”,因其胸部橙红色似知更鸟)
· 学名: Prunella rubeculoides
· 分类: 雀形目 > 岩鹨科 > 岩鹨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中等体型的岩鹨,比麻雀略大,体长约15-17厘米。体型浑圆。
· 头部与喉部: 头部为灰褐色,脸颊和耳羽颜色略深。喉部为白色或灰白色,并带有细小的黑色斑点或纵纹,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 标志性特征——背部: 上背部和肩羽为鲜艳的栗红色或棕红色,与灰色的头部和腰部形成鲜明对比,“栗背”之名即由此而来。
· 胸腹部: 胸部具有大片的橙栗色或棕黄色,向腹部逐渐过渡为白色或淡黄色。两胁有深色纵纹。
· 其他: 喙细长而尖,呈黑褐色,适合啄食种子和昆虫。脚为肉褐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亚至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地区。在中国,常见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甘肃南部和新疆等地。
· 栖息地: 典型的高山寒漠带鸟类。栖息生境非常独特,通常在海拔3500米至5000多米的高山草甸、苔原、多岩石的流石滩、冰川侧碛和河谷灌丛附近活动。它们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鸟类之一。
生活习性
· 食性: 杂食性。夏季主要以昆虫(如甲虫、蛾类幼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为繁殖提供高蛋白。秋冬季节,则以高山植物的种子、草籽、嫩芽等为食。
· 行为:
· 地面活动: 大部分时间在地面活动,善于在乱石间奔跑、跳跃,行动敏捷。
· 不畏寒: 极其耐寒,即使在冰雪尚未完全融化的季节,也能见到它们活跃的身影。
· 鸣叫: 鸣声为清脆婉转的哨音,在高山空旷的环境中传得很远。
· 繁殖:
· 繁殖期: 在夏季(6-8月)。
· 巢: 营巢于地面岩石缝隙、灌丛根部或苔藓下,非常隐蔽。巢呈杯状,由草茎、苔藓和兽毛等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
· 适应高寒: 短暂的夏季是它们繁殖的唯一窗口期,其生活史完全适应了高寒地区的严酷环境。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在分布区内,可能与棕胸岩鹨 和鸲岩鹨 混淆,主要区分点如下:
· 栗背岩鹨 vs 棕胸岩鹨: 棕胸岩鹨的背部为灰褐色或橄榄褐色,没有栗背岩鹨标志性的栗红色背部。棕胸岩鹨的头部纹路也更清晰。
· 栗背岩鹨 vs 鸲岩鹨: 鸲岩鹨的胸部和面部为更鲜艳、更纯粹的橙红色(类似知更鸟),且背部为棕褐色带深色纵纹,而非大片的栗红色。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因其生活在生态脆弱的高海拔地区,同样需要关注。
· 种群状况: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由于其栖息地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直接干扰较小。但长期来看,气候变化可能对其高山栖息地产生影响。
总结
栗背岩鹨是高山之巅的坚韧生命,是荒野与严酷环境的象征。它们用鲜艳的栗背为荒凉的流石滩点缀了一抹暖色。对于前往青藏高原等地进行高山徒步或观鸟的爱好者来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石缝中瞥见它们跳跃的身影,或听到它们划破寂静山空的鸣叫,无疑是一次难忘的荒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