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浏览次数:45953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小鹀是一种常见的小型鸣禽,属于鹀科。虽然其貌不扬,但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并且因其独特的越冬习性而备受关注。
---
小鹀简介
· 中文名: 小鹀
· 学名: Emberiza pusilla
· 分类: 鸟纲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形态特征
小鹀体型小巧玲珑,比麻雀更为纤细。它们的羽色并不鲜艳,整体以棕、黑、白三色为主,但头部纹路非常精致,是野外辨识的关键。
· 繁殖期雄鸟: 头部最为清晰亮丽。
· 头部: 头顶栗红色,带有黑色纵纹。头侧线(过眼纹)黑色,眉纹和颊纹白色,形成鲜明的“红顶、黑脸、白颊”图案,非常独特。
· 身体: 上体主要为沙棕色,布满黑色纵纹。喉、胸及两胁淡栗红色或皮黄色,也带有深色纵纹。腹部白色。
· 非繁殖期雄鸟与雌鸟: 羽色较暗淡,头部的栗红色和黑色会变得模糊,与体色混合,更显棕褐,但通常仍能看出眉纹和头侧的深色图案。
· 幼鸟及非繁殖期: 整体颜色更偏黄褐色,纵纹明显,但头部图案不清晰,与麻雀有些相似,需仔细辨别。
(小鹀繁殖羽,展示了经典的头部图案:栗红色头顶、黑色过眼纹和白色眉纹)
(非繁殖期的小鹀,颜色暗淡,但仍可见清晰的眉纹)
分布与栖息地
· 地理分布:
· 繁殖地: 广泛分布于横跨欧亚大陆北部的泰加林带,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伯利亚、蒙古北部以及中国的东北和新疆北部。
· 越冬地: 迁徙距离非常长。几乎整个东亚地区都是其越冬地,包括中国东部、南部广大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南半岛北部。
· 迁徙: 在中国,它们每年秋季南迁过冬,春季北返繁殖,是典型的候鸟。在迁徙期和越冬期非常常见。
· 栖息地: 喜欢开阔的灌丛、草甸、农田、芦苇荡、林缘地带以及河谷沿岸。在越冬地,它们常出现在村庄附近的荒地、草坡和收割后的庄稼地里。
生活习性
1. 行为:
· 除繁殖期外,常结成几只至几十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会与其他鹀类(如田鹀、黄眉鹀等)混群。
· 性怯懦而机警,遇到危险会迅速飞入灌丛深处。平时多在灌丛下部或地面活动。
· 飞行迅速,呈波浪式前进。
2. 食性: 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各种草籽、谷粒和农作物种子,在繁殖期也会捕食大量昆虫来喂养雏鸟。
3. 鸣叫: 鸣声清脆但较为简单,常站在灌木顶端发出连续的“zi-zi-zi”或“pit-pit-pit”声。
繁殖
· 繁殖期: 在6月至7月。
· 巢穴: 营巢于地面或灌木低枝上,非常隐蔽。巢呈杯状,由枯草、细根等材料构成,内垫兽毛或鸟羽。
· 卵与孵化: 每窝产卵4-6枚,卵呈淡青色或蓝白色,上面有深色斑点。由雌鸟孵卵,双亲共同育雏。
保护状况与关注点
· 保护级别: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评为无危(LC)。其分布范围极广,种群数量巨大。
· 中国: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 面临的威胁:
· 历史上最大的威胁是非法捕猎。在过去,小鹀因其数量庞大,曾是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北方)捕鸟网的主要目标之一,被大量捕捉作为“放生鸟”或食用。近年来,随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严厉打击非法捕鸟行为,这一状况已得到显著改善。
· 栖息地丧失(如开垦荒地)也对局部种群构成威胁。
---
总结,小鹀是一种朴素而适应力强的小鸟。它们可能没有艳丽的羽毛,但精致的头纹和庞大的迁徙种群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作为农田和开阔地带常见的“三有”保护动物,它们的存在是生态环境健康的一个指标,也提醒着我们与所有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