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疃

概况

  据谭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谭姓由安徽来此建村。因村前有一泓潭水,周围芦苇丛生,故命村名芦潭,后演变为路疃。另一说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谭姓建村于大路与水潭旁而取名为路潭,后演变为路疃。先后有张、王、邢、包、李、姜等姓来此落户,均为汉族。
  路疃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04′,北纬36°41′。隶属大阎家镇,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东傍黄山,南与从上村相邻,西与隋家村隔河相望,北隔群山与朱坞村相望。登黄山观日出,是路疃一大景观。村前平原,距乳即一级公路1公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
  全村辖区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1.7公顷。路疃物产丰富,自古就有“金路疃”之称。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地瓜、花生、大豆、芝麻等。果树品种有红富士苹果、甜桃、白银桃、板栗等。还适宜种植各类中药材,是海阳市中药材主要种植基地。野生的中药材,如丹参、防风、黄苓、柴胡、远志等,历来为中药商所青睐。改革开放后,桑蚕养殖、家禽养殖、淡水养殖、大棚蔬菜迅速兴起,为路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事记

  1942年7月本村早期革命工作者谭忠芝被害。
  同年9月本村解放。
  同月中共路疃村党小组成立。
  1943年6月28日国民党秦毓堂部包围了本村,妄图一举捣毁本区的中共党组织。进村后逐户搜捕,十一区各救会长王希荣之妻、党小组长姜作福之妻、共产党员谭元佩之母、进步青年谭岐之父、教师谭维藤、村民谭屯之与王文卿和正在路疃村联系工作的潮外村共产党员包安俊、从上村民兵杨治等9人被捕。敌人逐个审讯,多次用刑,终未得到党小组成员去向。当天,共产党员包安俊被活活打死;教师谭维藤被押送行村被日伪军狼狗咬死,惨不忍睹。秦部作孽后,怕遭八路军袭击,次日又将本村男性青壮年200余人押在谭氏祠堂一天一夜做人质,第三天傍晚押着7名人质撤往西沽头村,并准备天亮前将7人活埋。半夜,党员谭永宽率区武工队将7人救出。
  1954年成立3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同年,修建村东南水库,库容9000立方米,灌溉面积8.7公顷。
  1964-1965年修建了黄山后水库,库容1.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3公顷。
  1972年县农业学大寨工作组王吉琛、孙忠国、于坤梓等,在路疃试验的小麦、玉米二四畦套种获得成功,并在全县推广。
  1976-1978年将河西20公顷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修成水浇地。
  1978-1983年修建村西河两边和石山后3个大口井,总储水量为5100立方米,配套150千瓦电机。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投资110万元,建拦河闸桥1座。至此,路疃村50%粮田成为水浇地。
  同年5月15日首次直选村民委员会。

社会进步

  文化教育清末民初,本村设有谭鹏蓬执教的村塾。1942年成立小学。1968年,建起村办初中。1980年,初中裁撤,设立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6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61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458公斤,全村收入310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种车辆400余辆,摩托车200辆,电话近400部,彩电400余台,电冰箱150余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5年起,村统一规划街道和住房建设,整修街道2000米,新建住房190多幢。2002年,村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村集体投资22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9年,村投资20万元,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世纪末以来,村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村民参加养老保险。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9月,陶林波在本村姜作福家先后发展王希荣、姜作福、谭永宽、谭维喜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成立党支部,谭永宽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领导下,发动民兵参军参战,组织村民拥军支前。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先后有69人参加了解放军,其中有16人牺牲,16人伤残。有6人参加了支援淮海战役子弟兵团,26人参加支援淮海战役民工队伍,2名干部随军南下。1947年,完成了土改复查工作。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0人。建国后,路疃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本村被定为海阳县农业学大寨试点单位,先后整大寨田33.3公顷。1971-1980年,党支部年年被评为海阳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海阳市先进基层党支部。
  1984年、1987年,姜作秀两次被评为海阳县模范党员。1985年,谭维福被评为海阳县模范党员。1989-1999年,谭聪文连续10年被评为海阳市(县)优秀党员或先进工作者。
  自建立党支部起,曾有王希荣、姜作福、谭永宽、谭元俊、谭在之、谭元俊、姜忠祥、谭元俊、谭明哲、谭聪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10个,党员78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谭慎之为首任村长。其间,在党组织领导下,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青年自卫队等组织相继成立。谭永宽任青抗先指导员,谭宪之任青救会会长,谭维瑞任农救会会长,谭风义、姜作荣先后任妇救会会长,谭宪之兼任男青年自卫队队长,谭士英任女青年自卫队队长。各群众组织积极配合党的工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曾先后有谭慎之、谭元佩、谭歧之、邢京和、谭永宽、王希坤、谭松文、谭士贞、谭士京、谭聪文、谭士恒、谭班之、谭士恒、谭班芝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2002年6月,谭班芝当选为村委主任。
  1989年,路疃村委会被评为海阳县模范村委会。

人物

  简介谭金诺(1861-1940)字蓬峰,光绪甲午年(1894年)举人。中举后,清政府多次为其放官,但因其不热心仕途,一生未出仕。曾在清华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清朝覆灭后,回村办私塾,直至去世。
  谭忠之(1905-1942)1941年3月参加革命,为路疃早期革命者。1942年7月奉命回村扩军,因坏人告密,被秦毓堂部逮捕。赵部用尽酷刑,让他交代十三团去向及八路军名单,他宁死不屈,被枪杀于赵家村,年仅37岁。
  王希荣(1913-1947)194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疃第一名党员,第一任党小组长。1943年4月,任海阳县十一区各救会会长。1944年,任辽东军区独立大队大队长。1947年9月,在辽东花尖子战斗中牺牲,年仅34岁。
  谭鸣鹤(1890-1958)字放亭。解放前,曾在华北任专署专员,津埔铁路局任局长。日本投降后,任京汉铁路局局长。
  谭元趁(1920-1987)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青岛、北京等地做党的工作。建国后,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厅党组书记。
  谭刚之1941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1967年毕业于烟台师专,分配在青岛四十五中,先后任教师、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副校长等职。曾获青岛市及山东省“职工之友”、“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并两次出席省职工代表大会。参加了省《初中语文课德育要点》编写。
  张兆喜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参加工作。山东省审计厅副厅长。
  

烈士名录  谭忠芝  谭囤芝  邢平和  邢庆和  谭伦芝  谭环芝  谭维昌  谭玉芝  谭士福  王希荣  谭土珍  谭维干  谭永凤

谭英芝谭元成包腾兴谭佑芝谭存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