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沿革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县时,全县划为行村、嵩山、林寺、乳山四个乡,本地属林寺乡。1928年,全县废四乡,设十二个区,本地属发城区。1941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时属海阳第六区,区公所设在徐家店村。1943年1月,六区改为晶山区。1944年12月,成立胶东区实验县--牙前县,划为牙前县徐家店区。1950年4月23日牙前县撤销,划归海阳县,属第十六区,驻地徐家店村。1958年9月,成立徐家店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徐家店镇。1995年7月,设立海阳徐家店特别工业区,为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副县级,其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与镇党委、政府合署办公。
  地理位置徐家店镇位于海阳市北部,镇政府驻地地处东经120°59′,北纬37°05′,有海阳北大门之称。西邻莱阳市,北接栖霞市,东邻郭城镇,南与发城镇交界。
  自然状况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爽,平均气温12℃左右,无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全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海拔在120─214米之间,境内有榆山、老寨山、晶山等主要山脉,最高峰为榆山主峰,高400.6米。境内有富水河、徐家店河、槐山河等17条河流,其中富水河境内流长10公里。全镇辖区面积1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91公顷,林地面积2895公顷。交通发达,蓝烟铁路和烟青一级公路横穿东西。境内有古刹梦达寺,为唐太宗李世民敕命修建。
    境内主要矿产有大理石、滑石、花岗岩、石灰石等。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苹果、葡萄、西瓜、梨等。
  人口状况2002年,全镇辖71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居民15129户,44222人,自然增长率为1.6‰。主要居住民族为汉族,另有满族、维吾尔族、白族等少数民族41人。全镇有107姓,其中王、李、刘、于姓人口较多。
  经济状况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0031万元,人均纯收入3311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7%、43%、30%。粮食平均亩产464公斤,总产量1601.7万公斤。


大事记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卯时初“日生四耳,俱为红色,在北者光芒夺目”。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本地闹饥荒,榆皮、柳叶被采食一空,诏免田租。
  同年夏秋间瘟疫流行,死人甚多。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霍乱病流行,仅本地蒿夼村即死亡20余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本地认购津浦铁路股票。
  1927年徐家店商会成立,王华亭为会长。
  1932年赵家秋口村孙福在莱阳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本镇第一名党员。
  1934年徐家店成立完全小学,校长李辑五。
  同年设立徐家店汽车站。
  1938年12月姜家秋口村姜仞九,率官兵700余名赴威海抗日,与日军激战于向阳山,毙敌200多名。后中弹阵亡。
  1939年秋季日军飞机炸毁徐家店村王家祠堂,炸死1人,炸毁北水头村房子40多间。
  1941年4月本区解放,建立抗日民主新政权,成立徐家店区公所。
  同年8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本区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徐家店村开明人士刘之起,被选为县参议员。
  1942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日军进行胶东拉网大扫荡,后槐山村有9人、宫家苇夼有21人惨遭杀害。其间,韩家苇夼村民兵李恒友打死日本军官1名,徐家店村爆炸大王曲孟江埋地雷炸死日军3名。
  1944年11月17日胶东军区十四团、教导团等部奉命在长沙堡埋伏,与日伪军短兵相接,激战半小时,毙敌120名,俘敌12名,伤敌、缴械无数。战斗中,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壮烈牺牲。
  同年12月胶东区实验县--牙前县成立,徐家店区划归牙前县。
  1945年2月12日除夕晚上,本区派出自卫团242人,民夫1000余人,牲口132头,支援讨伐赵保原战斗。
  同年9月3日本区举行群众集会,几千人游行,庆祝抗战胜利。
  同年成立群力医院,负责人于洪发。
  1947年8月开展土改复查运动。
  同年11月重点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队侵入本地,安家楼底村遭劫,共产党员及村干部3人被杀。
  1948年8月华东运输公司胶东分公司在徐家店成立,为胶东地区第一个国营汽车运输企业。
  同年牙前县组织子弟兵团随军参加渡江战役,本区组成一个连前往,历时10个月。
  同年冬本区有100余名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9年10月1日群众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同年底全区党组织公开。
  1951年3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颁布,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面展开。全区逮捕反革命分子11人,枪毙8人;取缔了反动道会门,逮捕3人。
  1953年4月蓝烟铁路开工修建。
  1956年7月1日蓝烟铁路正式通车。境内设徐家店站,1959年10月更名海阳站。
  同年8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海阳第二中学。
  1965年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地质总公司五○三队,来海阳进行矿产普查和勘探。勘探地域为安家楼底村、李家苇夼村、台上村和徐家店村一带。1967年11月,普查勘探结束。
  1968年8月10日“文革”中,海阳二中发生武斗事件,死亡4人,打伤4人(其中致残3人),毁房16间,损失粮、煤等物资价值2万余元。
  1969年10月县立初级中学--海阳第十七中学在山西头村成立。1970年8月,改为社办高中。1980年,又改为公办初中。
  1970年春本公社北榆山、西小寨、老寨山使用飞机撒药,防治松毛虫。
  1972年粮食生产首次跨“纲要”,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
  1974年3月12日夜矮槐树村村民高培增,将高文喜夫妇及其3名子女杀害。此为本县建国以来最大刑事案件。高培增多次盗窃村集体的小麦,曾被村干部高文喜发现。因怕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被揭发,遂产生杀人灭口念头。
  1976年10月23日全社举行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万人大会。
  同年11月全公社根治富水河工程上马,先后投入工日85万个,石方15万立方米。1977年6月竣工。
  1977年全县废除木棺土葬,实行火化。从此,徐家店公社开始实行火葬。
  同年3月台上、安家楼底、后槐山三个村首次通电。同月,徐家店、西季家庄两村建起幼儿园。
  1978年秋54721部队在赵家秋口村训练点举行军事演习,总参首长李达、彭绍辉、宋时轮、韩怀智,济南军区首长曾思玉、饶守坤、陈洪仁、张峰、张志第等及县社领导亲临现场观摩指导。
  1979年11月军民池扬水站工程动工。驻军和民工经一冬春奋斗,于翌年5月竣工。池长120米,宽60米,深5米,蓄水量3.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00公顷。装机2台,总容量为230千瓦,单机容量和装机容量均为全县之最。
  1983年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9月1日徐家店村妇女主任王桂兰,被中华妇女联合总会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同年12月上吼山村荣获县文明村荣誉称号,为全公社第一个文明村。
  同年上吼山村普及了电视,成为全社第一个电视村。
  同年全公社粮食产量首次过“长江”,亩产400公斤以上。
  同年下吼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常宴、南水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同荣,获烟台地区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同年林业部副部长王建文等人来到矮槐树大队考察楸树生产,确定在山西头公社建立667公顷楸树丰产林基地。
  1984年4月22日子夜烟台市皮防所(驻曲水村)职工徐永生因工作中的矛盾,杀害了副所长姜茂绪一家5口及瓦工初洪亭,并砍伤徐家店医院职工1人。
  同年7月镇政府办公大楼落成。
  1985年3月设立保险公司徐家店代办处,承办一切保险业务。
  同年4月14日夜海阳二中学生姜永芳(女,前槐山村人)、李波(郭城镇台城村人),因搞三角恋,杀害同校学生林永材(南水头村人)。
  同年7月18日下午2时本镇遭特大暴风雨、冰雹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1920公顷,其中绝产1133公顷,减产5成以上者787公顷,房屋倒塌300间,受损1200间,刮倒树木5万株,受伤10人,经济损失1238.8万元。
  1986年3月烟青一级公路开始施工建设,境内路段长15.7公里,路宽27米。1988年10月竣工通车。
  同年7月1日下吼山村石料加工个体户王书敏,向本县在南疆战场上牺牲的5位烈士的家属捐款1000元。
  1987年经过3年努力,以矮槐树村为中心,建成了867公顷楸树林基地,有楸树48万株,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楸树集中生产基地。
  同年3月7日经山东省民政厅批准,原海阳军警赴威海向阳山抗战的前线总指挥姜仞九,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0年11月徐家店镇司法所所长范万义,被司法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2年省政府召开村镇建设“十百千”活动表彰大会,本镇核桃树村、西芦头村被命名为省级名星村,本镇被评为烟台市新型乡镇。
  1995年7月设立海阳县徐家店特别工业区,为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1996年本镇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新型乡镇。
  1998年10月蓝烟铁路复线开工。1999年12月,海阳段通车。
  2000年本镇被中华体育总局授予1996─200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运动达标乡镇。


经济建设


  第一产业解放前,本镇属典型的粮油作物种植之乡,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粮油产量很低。建国前,正常年份粮食亩产60公斤左右,花生亩产50公斤左右。建国后,生产条件迅速改善,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56878千瓦,农用拖拉机5486台,排灌机械1500台。科学种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由1978年的139.9%,提高到2000年的189.6%;粮食总产量1444万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2.3倍、1978年的1.3倍;花生总产量318万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3.3倍、1978年的1.2倍。
    建国前,本镇水果生产只有零星杂果。1953年,境内山水庄、南水头、华家庄三个村始建果园。到1978年,本镇水果面积发展到667公顷,产量257.8万公斤,主要是苹果、梨、葡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6年以来,镇政府发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栽植苹果,主要品种有红富士、新乔纳金、嘎啦、红将军等20多个,多次获海阳市“皇家杯”评比优质奖。2000年,全镇果园面积达到1456.5公顷,产量1357万公斤,收入2700万元。
    畜牧业生产,不断推广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养殖。2000年,全镇有肉食鸡养殖大棚246个,规模饲养场6个,黄牛存栏3980头,畜牧业收入6800万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0年,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比重分别为44.3%、1.5%、37%、17%、0.2%,较之1978年,种植业下降了21.8%,畜牧业上升了17.1%,副业上升了12.4%。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全镇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为1:1。
    2002年,全镇第一产业总产值2.40亿元,其中农业1.50亿元,畜牧养殖业6781万元,林业914万元,渔业2万元,其它1290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前,本镇只有手工作坊和数家零星手工业者。20世纪60年代末,社队企业始有发展,但规模不大,生产力低下。改革开放后,镇办企业技术设备不断增加,企业固定资产逐年增长。1990年,有镇办工业企业12个,固定资产1148万元,是1978年的5.2倍。1996年以来,由于经济紧缩、市场疲软,导致镇办工业发展困难。镇党委、政府采取租赁、出让、挂靠联合等方式,启动企业正常运转,保持了企业的稳定发展。1998年,全镇十几个镇办工业企业全部改制成功,为步入困境的乡镇企业重新赋予生机。2000年,镇办工业产值7.8亿元,利税1600万元。在镇办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私营及个体工业也迅猛发展。2000年,全镇私营及个体工业企业246个,其中私营36个,个体210个,工业产值8.1亿元,利税7800万元。
    本镇建筑业由个体瓦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施工队伍。2000年,全镇有建筑队35个,建筑业总收入6200万元,是1978年的30倍。建筑设备有大型施工机械48台,能承建技术要求较高的施工项目,镇建筑公司被评为三级施工单位。
    2002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721人,总产值达到3.85亿元,其中工业3.20亿元,建筑业6497万元。
  第三产业解放前,仅有几家商号和小商贩。交通运输业只有两家骡马店。建国后,随着蓝烟铁路及其复线、烟青一级公路和海莱等主要干线公路的开通,全镇村村通车,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从本镇到县城的班车,每10分钟一班。2000年,全镇有运输车3000辆,是1978年的20倍,运输业总收入1.26亿元。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镇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也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2000年,全镇有商业批零网点546个,餐饮网点126个,居民服务网点68个,从业人员3246人,总收入1.68亿元。
  2002年,第三产业总收入27562万元,其中运输业12110万元,商饮业12827万元,服务业2625万元。
    本镇集市贸易发达。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徐家店集就是县内重要的集市之一。2002年,全镇有集市7个,山会(徐家店山会,三月二十八日)1处。上市摊位1590个,上市人数2.9万人,年成交额2730万元。
2002年徐家店镇集市简况表


┌───┬─┬──┬───┬───┬──┐
│市场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设立│
│名称 │期│摊位│交额 │人数 │时间│
│   │ │(个)│(万元)│(万人)│  │
├───┼─┼──┼───┼───┼──┤
│徐家店│三│700 │1700 │1   │清初│
│市场 │八│  │   │   │  │
├───┼─┼──┼───┼───┼──┤
│下吼山│一│120 │100  │0.2  │1991│
│市场 │六│  │   │   │  │
├───┼─┼──┼───┼───┼──┤
│北水头│一│160 │150  │0.3  │1993│
│市场 │六│  │   │   │  │
├───┼─┼──┼───┼───┼──┤
│安家楼│二│300 │400  │0.6  │1991│
│底市场│七│  │   │   │  │
├───┼─┼──┼───┼───┼──┤
│山西头│一│160 │130  │0.3  │1970│
│市场 │六│  │   │   │  │
└───┴─┴──┴───┴───┴──┘
┌───┬─┬──┬──┬──┬──┐
│长沙堡│二│160 │160 │0.3 │1984│
│市场 │七│  │  │  │  │
├───┼─┼──┼──┼──┼──┤
│刘家窑│四│90 │90 │0.2 │1996│
│市场 │九│  │  │  │  │
└───┴─┴──┴──┴──┴──┘


  特色产业2002年,全镇果园面积达2000公顷,水果总产量突破1500万公斤。其中红富士苹果品质优良,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大棚樱桃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果品生产成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本镇是海阳市传统畜牧养殖区。2002年,全镇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12个,养殖户216户,奶牛饲养近300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5%。
    本镇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划了总面积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后改称工业组团)。2002年,全镇私营企业70多家,个体工商户超过2000户,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的“半壁江山”。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4年,徐家店成立第一处高级小学,李辑五任校长,6个班,教职员9人,学生240余人。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5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山东省海阳第二中学,只设初中部,招生4个班,教职工32人,学生210人。1961年8月,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70年5月,建徐家店中心初中,教职工32人,学生529人。1975年,全镇有中学10处,在校学生4852人,入学率达99%。1983年,各机关厂矿单位投资,办起了机关子弟学校。1984年建立职业中学,累计培育农村各类技术人才7000余人。1996年,镇政府在机关子弟学校投资450多万元,建起高标准初级中心学校。2000年,全镇有小学12处,在校学生3800名;中学3处,在校学生4800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校舍改造均达到省级标准。自建国至2002年,全镇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410人。
    建国后,群众文化日趋活跃和繁荣。1964年,建起了广播站。1977年,建起文化站。1978年,县新华书店设徐家店门市部。1978年,成立电影队,同年,县电影公司建露天电影院(后搬入镇礼堂)。20世纪80年代,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和机关、学校都建起了图书阅览室,镇建图书馆,很多村都成立了青年民兵之家和党员活动室。
    1958年开始,设立农、林、水等技术推广站,各村也相继培养了农业、果业、水利等技术人员。1984年5月,成立镇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科技意识逐步增强,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解放前,境内医疗机构甚少,仅有设备简陋的几家小药铺。1943年,部队与地方合办新华医院,1945年改为群力药房,医务人员5人,负责人于洪发。1957年,成立徐家店卫生所,所长孙政民。1958年,改为徐家店公社卫生院。1973年,改为海阳县人民医院徐家店分院,医务人员52人。1982年,医院将平房改建成楼房,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牙科、妇产科、五官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等科室,医疗设备齐全。2000年,有医务人员116人,病床106张。农村村村有医疗站和卫生所,农村医生80多人,普及了卫生常识,农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寿命由1930年的44岁,提高到73岁。
  人民生活1949年,人均粮食118公斤,人均收入28元。建国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得到改善。1978年,人均粮食220公斤,人均纯收入118元。2000年,人均粮食278公斤,人均纯收入2853元,农民人均消费水平1290元,比1978年增长772.5%。200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311元。
    农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越来越多。2000年,每百户农民有电视机100台,摩托车21辆,洗衣机5台,电冰箱18台,电风扇86台。人均存款余额3559元,是1978年的98倍。
    至2000年,全镇所有的村都通了电,56个村用上了自来水,90%的农户用上了液化气,3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农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都住上了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22平方米。
  镇村建设1992年,本镇被省建委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之一。同年,镇政府聘请市建筑设计院对本镇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严格按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的要求进行建设。至2000年,共投资6500多万元,完成对海中街、徐家店中心街的路面硬化及烟青一级公路两侧4公里商业网点开发,绿化各种树木达3万多株,新建商业网点8个,建商业住宅楼180多栋,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中共海阳县六区(徐家店)委员会,驻地徐家店,辖14个村党支部,书记先后为姜寿芹、孙学斋、刘田。1945年1月,牙前县建立,设立中共牙前县徐家店区委员会,驻地徐家店村,辖31个党支部,书记先后为王建吾、隋谦、于兆斌。1945年1月,设中共牙前县长沙区委员会,驻地长沙堡村,书记先后为刘云东、张省、姜义温。1950年4月牙前县撤销后,中共牙前县长沙区委员会改为中共海阳县十五区委员会,书记先后为姜义温、姜世杰,1955年5月撤销。中共牙前县徐家店区委员会改为中共海阳县十六区委员会,驻地徐家店,辖33个党支部,书记先后为于兆斌、尹凤贵、于振海、姜世杰。1955年9月,十六区委改称徐家店区委,辖45个党支部,书记先后为姜世杰、沈培德。1956年10月,中共徐家店区委辖中共徐家店乡委、中共吼山乡委和中共长沙乡委、69个党支部,区委书记先后为沈培德、于信、于芳礼。中共徐家店乡委书记先后为沈培德(兼)、于信(兼)、于芳礼(兼)。中共吼山乡委书记先后为侯立春、高崇。中共长沙乡委书记先后为姜国贤、高崇、沈培德。1958年9月,建立中共徐家店人民公社委员会,辖53个党支部,同年11月底,中共徐家店公社委员会改为中共徐家店乡委员会,1959年4月,复称中共徐家店公社委员会,党委书记先后为于信、姜树国。1962年12月,设立中共长沙堡公社委员会,党委书记先后为孙绳美、李振悦。1965年8月,撤销中共徐家店公社委员会,设中共徐家店区委员会,党委书记张树万。1969年10月,徐家店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组长于林水。1971年3月,撤销徐家店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建立中共徐家店公社委员会,党委书记先后为于林水、赵文焕、于新所、姜瑞义。1984年4月,中共徐家店公社委员会改为中共徐家店镇委员会,辖55个党支部,党委书记先后为姜瑞义、郑云、姜正令、邢金忠、孙林平、王振波、孙武令。
  1995年7月,设立中共海阳县徐家店特别工业区(县改市后称海阳市徐家店特别工业区)工作委员会,先后任工委书记的有孙林平、王振波、孙武令。
    1966年12月,建立中共取水区委员会,驻地取水崖村,辖26个党支部,区委书记姜树国。1969年10月,取水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组长陶万东。1971年3月撤销,建立中共取水公社委员会,驻地由取水崖村迁至山西头,辖26个党支部。党委书记先后为陶万东、陶仁清、车德恩。1981年8月,取水公社党委改为山西头公社党委,党委书记先后为车德恩、陶礼学、于延庆。1984年4月,中共山西头公社委员会改为中共山西头乡委员会,党委书记先后为于延庆、范振宁、孙世臣、周洪超、胡法、吕战友、辛仁泉。2000年12月,山西头乡党委撤销,并入徐家店镇党委。2002年,全镇有党总支2个,支部103个,党员2708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海阳县第六区(徐家店)区公所,驻地徐家店村,辖40个行政村,区长先后为孙忠仁、王讷、马骏。1945年1月,设立牙前县徐家店区公所,驻地徐家店村,辖33个行政村,区长先后为马骏、程元海、于占斌、宫振芳。1945年1月,设立牙前县长沙区公所,驻地长沙堡村,辖4个村,区长先后为安成美、于宝恒、肖振国。1950年4月,牙前县长沙区公所改为海阳县十五区区公所,1955年5月撤销,所辖村庄分别并入徐家店区和郭城区,区长先后为肖振国、于芳礼、孙湘;牙前县徐家店区公所改为海阳县十六区区公所,驻地徐家店村,辖33个行政村,区长先后为宫振芳、姜凤桂、于芳礼、孙湘。1955年9月,海阳县十六区区公所复称徐家店区区公所,辖47个行政村,驻地徐家店村。1956年2月,徐家店区公所改为徐家店区人民委员会,区长先后为孙湘、董斌。1956年10月,徐家店区人委改为海阳县人委派出机构,区长董斌,辖徐家店乡人委、吼山乡人委和长沙堡乡人委。徐家店乡乡长先后为姜万庚、董斌、姜树国,吼山乡乡长孙家武,长沙堡乡乡长先后为王作香、姜敏。1958年9月,成立徐家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11月改为徐家店乡人委。1959年4月复称徐家店公社管理委员会,辖53个大队管委,社(乡)长先后为姜敏、姜树国、于芳礼。1962年12月,设长沙堡公社管理委员会。1965年8月撤销,主任先后为姜敏、梁长隅。1965年8月,撤公社,设徐家店区区公所,区长先后为姜树国、张泽琪。1968年3月,成立徐家店公社革命委员会,辖55个生产大队革委,主任先后为张泽琪、于林水、赵文焕、于新所。1980年12月,徐家店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徐家店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谭政广。1984年4月,撤销徐家店公社管委会,建立徐家店镇人民政府,辖55个行政村,镇长先后为隋安臣、于建军、邢金忠、姜青山、王海仁、李俊学、隋发进、张国义、高正基、宋斌修。1995年7月,设立海阳县(市)徐家店特别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先后任主任的有孙林平、王振波、孙武令。
    1966年12月,设立取水区区公所,驻地取水村,辖26个行政村,区长牟家和。1968年3月,取水区公所改为取水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先后为牟家和、陶万东、陶仁青、车德恩、陶礼学。1980年12月,取水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海阳县取水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庆文。1981年8月,取水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山西头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山西头,主任先后为张殿发、杨寿坤。1984年4月,建立山西头乡人民政府,乡长先后为于金凤、孙世臣、周洪超、于国水、马寿宏、迟作樵、隋发进、李建勇、李富强。
    2000年12月,撤销山西头乡政府,部分村并入徐家店镇政府,时辖81个行政村。2002年6月,葛家、戴家、前洽河、后洽河、山前、埠山后、东鲁家夼、西鲁家夼、大侯家、姜家等10个村,划归郭城镇管辖。


名胜古迹


  梦达寺隋代,于今徐家店村南2.5公里处建一小庙,传说李世民宿此,梦菩提达摩临坛,醒来祈祷达摩保佑东征得胜,重修庙宇。凯旋后,建梦达寺,香火甚盛,有庙产达70公顷,和尚百多人。寺址犹存。
  长沙堡战斗中心战场遗址1944年11月17日,胶东军区十四团在长沙堡一带伏击日伪军。战斗中,战斗英雄任常伦牺牲。是役,击毙日伪军120名,俘虏12名。1979年10月20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碑纪念。中心战场遗址,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