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沿革汉代设昌阳县治于今庶村南,魏设高丽戍于今行村,金建衡村镇,明设行村寨,清设行村汛。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筑行村城围,中华民国时期置海防营。1941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第七区。1958年成立行村公社。1965年公社改为区,1968年又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春,撤销公社,设行村镇。
  地理位置行村镇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南濒黄海,北接小纪镇,东连辛安镇,西与莱阳市为界。
  自然状况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型大陆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累年平均气温11.5°,平均降水量787.8毫米。境内属崂山山脉分支,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中部沃野纵布,村舍稠密。白沙河由北及南纵贯全境,海岸线总长14公里,滩涂养殖面积1600公顷。养殖业、种植业、贩运业和民营企业是全镇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境内土地平整、肥沃,水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地表水总量为2200万立方米。
    境内交通发达,青(岛)石(岛)路、乳即一级公路贯穿全境,黄(崖)麻(姑岛)路延伸至海边。2002年,全镇辖52个行政村,18520户,55050人。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2448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41%、25%、34%,人均纯收入3277元。境内居民主要为汉族。


大事记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筑行村城围。
  1919年农历五月初八日海莱两县爆发“抗盐税”风潮,参加者十万余人。行村乡参加者甚众。到农历六月初十日,天降大雨,农民回家种地,斗争方告结束。
  1929年5月小滩村孙纯林在烟台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全镇最早的党员。
  1932年4月赵疃赵纯一从烟台引进苹果苗,系全县第一个进行规模栽植苹果的农户。
  同年8月本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桃林村诞生。
  同年9月26日国民党刘珍年部在行村枪杀民众24人,烧民房300余间,史称行村“九·二六惨案”。
  1940年2月7日(农历一九三九年腊月三十日)驻青岛日军侵入行村。
  1941年4月伪县政府在行村成立。同年,行村成立了抗日救国会。
  1943年冬季300多名日伪军从行村据点去东村庄一带抢粮。赵疃民兵闻讯,埋伏于仗子山,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阵。赵同伦指挥民兵,巧妙地将敌人引到雷区。日伪军被炸死伤15人。
  1944年小滩、祥东、台子(迎春)、田村、南廒子、北廒子等六个村,由莱阳县划归海阳县第十区(行村)管辖。
  1945年5月18日行村据点的日伪军偷袭赵疃。赵守福、赵同伦等率民兵提前在村里村外布好地雷阵。敌人入村,闯入地雷阵,死伤16人,死战马1匹。6月初,300多名日伪军从孙家夼据点到行村搬运物资,行至赵疃东集前埠嘴下,再次陷入赵疃民兵布下的长蛇地雷阵,死、伤30余人。
  同年8月21日驻行村日军逃往青岛,行村解放。
  1946年9月遵照上级指示,中共海阳县委和县武装部派民兵英雄赵守福,率领11名爆炸骨干,组成远征爆炸队,开赴滨北,在胶济铁路沿线开展地雷战,配合主力部队打击国民党部队,并培训爆炸手。成绩显著,集体荣立一等功,赵守福荣立特等功。
  同年11月胶东民兵英雄赵同伦奉命带领一批爆炸骨干,到平度一带开展地雷战。
  1946年冬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6月15日海阳县公安局在行村召开七千人审判大会,宣判了日军翻译、汉奸沈玉斋的罪行,并就地枪决。
  1948年7月22日白沙河西堤决口,西小滩村因水灾倒塌房屋500余间。
  1949年7月26-29日沿海各村遭受台风、暴雨、海啸袭击,何家盐场被冲毁。
  同年12月18日中共海阳县委在麻姑岛三个村及鲁岛、何家等沿海渔村,组织支援解放舟山群岛船工大队,计128人,由大队长高文斌、政委林惠率领,乘船18只,奔赴前线。1950年1月,到达浙江省定海县富龙山。舟山群岛解放后,于同年12月复员回乡。
  同年青岛运输公司始通客车到行村。
  1950年8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军区举行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会上,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被选为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会议的代表。
  同年9月25日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三人晋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1951年桃林村于逢润在行村办书店一处。
  同年11月行村区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纪守仙为区长。
  1958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海阳第十一中学在行村建立。
  1959年省文联作家翟永湖到赵疃、文山后村体验生活,写出小说《民兵爆炸队》。后改编为电影剧本《地雷战》,搬上银幕。
  1966年8月中共海阳县委书记陈永义、副书记车福万,陪同来雷乡参观访问的首批外宾--毛里塔尼亚代表团,在赵疃参观了地雷战遗址、展览馆,并访问了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后,外宾陆续访问赵疃。
  1967年行村拖拉机站建立。
  1969年于赵疃松山建英雄亭一座。
  1971年建起牟格庄水库。同年,开工建道口农场,1975年竣工。
  1977年赵疃地雷战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鹏化庄小麦亩产695公斤,创全县小麦亩产之最。
  1984年春撤销行村人民公社,设行村镇。
  1986年11月全镇开展农村整党活动。
  1988年镇敬老院被省授予先进敬老院称号。
  1989年11月27日庶村昌阳故城半半冢汉墓,出土汉代规矩镜文物1件。铜镜直径18.85厘米,背面有鸟兽花纹,并铸篆书“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14字。
  1990年11月白沙河泊子大桥建设开始施工,1991年10月竣工。大桥全长204.7米,净宽7米,投资110万元。
  同年全镇各村建起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和人口学校。
  1991年11月17日东寨头村在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投资20万元,创办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开业。市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被列为烟台市八大重点市场之一。
  同月29日东山粉丝厂与南韩银星食品工业社合资,建立烟台东银食品有限公司。合营期限10年,总投资82.15万美元,利用外资26.44万美元。
  1992年2月北岛村对虾育苗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育苗,首获成功。总苗量2.54亿尾,总产值达100多万元,利润50万元,创建场以来最高纪录。
  1999年镇政府被省科协评为全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前,境内农业徘徊不前。1949年,全境粮食亩产仅50公斤。1954年后,经过整田改土,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很快。1956年,亩产达到148公斤。1979年,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粮食连年增产。1980年,鹏化庄的小麦亩产达到695公斤,创全县之最。
    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达1072.4万公斤,油料总产197.8万公斤,分别比建国初期增加1.8倍和7.9倍。20世纪80年代,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2002年,有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900个,中小弓棚5300个,年产商品菜2842万公斤。本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498公斤,总产21667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5085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5175万元,畜牧业收入9329万元,渔业收入15736万元,林业收入614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前,农村经济落后,工业寥寥无几。境内仅有少数个体手工业,主要有制杼轴、打花边、纺棉线、织土布、编笊笆、烧砖、酿酒等。从上世纪50年代未开始,乡镇企业兴起。到上世纪末,全镇已形成了以水产加工、机械、建筑、建材、布鞋为主,结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199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已达2600万元。2000年,全镇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万美元,出口创汇50万美元;第二产业收入2.6亿元,占全镇总收入的24%。2002年,全镇有镇办企业14个,固定资产1244万元,收入1.4亿元,税金36.3万元,利润1000万元。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00人,收入31551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4237万元,建筑业收入7314万元。
  第三产业清末民初,行村设有“华泰”、“德泰成”等商号,经营棉花、棉纱、木材、煤油等。建国前后,行村镇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一些零售商业,以及饭店、旅社等,经营白酒、染料、棉布等。至1983年春,全社有代购、代销店7处,门市部19处,干部职工153人,固定资产52万元,流动资金89万元,年经营额430万元,利润30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行村镇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尤以流通贩运为主。2000年,全镇参与流通贩运人员7000人。其中胶东水产品批发市场有冷库80座,库容1000万公斤,参加贩运者2000人,年交易额3亿元;海鲜贩运批发市场参与贩运者5000人,年交易总额达5亿元。全镇有大型贩运车辆(载重20吨)12部,其它各种车辆300余部。2002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500人,总收入42081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570万元,商饮业收入29349万元,服务业收入7162万元。
    本镇集市贸易较为发达。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行村就成为境内的主要集市。清末,又增设赵疃集市。20世纪90年代初,增设东寨头、田村集市及东寨头海产品批发市场(后改称胶东水产品批发市场)。胶东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北方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2002年有冷库60座,占地10公顷,固定资产总额4000万元,总库存能力1400万公斤,建有直达济南市中区海产品批发市场的“绿色通道”。全镇有行村山会1处,会期是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集市5处,总摊位2066个,上市人数2.7万人,年成交额约24150万元。


2002年行村镇集市简况表


┌───┬─┬──┬───┬───┬──┐
│市场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设立│
│名称 │期│摊位│交额 │人数 │时间│
│   │ │(个)│(万元)│(万人)│  │
├───┼─┼──┼───┼───┼──┤
│行村 │二│1100│2800 │1.2  │清初│
│市场 │七│  │   │   │  │
├───┼─┼──┼───┼───┼──┤
│赵疃 │五│450 │950  │0.6  │清末│
│市场 │十│  │   │   │  │
├───┼─┼──┼───┼───┼──┤
│东寨头│二│200 │120  │0.6  │1991│
│市场 │七│  │   │   │  │
├───┼─┼──┼───┼───┼──┤
│田村 │四│250 │280  │0.3  │1991│
│市场 │九│  │   │   │  │
└───┴─┴──┴───┴───┴──┘
┌───┬─┬─┬───┬─┬──┐
│东寨头│每│66│18000 │ │1991│
│海产品│天│ │-   │ │  │
│批发 │ │ │20000 │ │  │
│市场 │ │ │   │ │  │
└───┴─┴─┴───┴─┴──┘


特色种植和养殖业20世纪90年代,为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创收渠道,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利用境内白沙河流域水资源丰富、无污染的优势,发展蔬菜大棚(大棚与小棚折算)3800多个,常年产蔬菜280余万公斤,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2年,全镇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012公顷,总收入2850万元;桑园面积245公顷,蚕茧产量31.4万公斤,收入502万元;果园面积518公顷,果品产量289.7万公斤,收入2902万元。
    行村镇海洋资源非常丰富。麻姑岛、何家港水面平静,海潮涨落冲刷缓慢,沿岸滩涂广阔,软泥淤层厚,加之白沙河淡水由此入海,盐度相应减低,浮游生物丰富,低栖生物繁多,是各种鱼类、蚌蛤之栖息产卵生长的良好场所。2002年,全镇养殖面积2666.7公顷,杂色蛤、黄蛤、缢蛏等各类水产品产量3000万公斤。所产海鲜味美可口,远近驰名。冷藏加工的对虾等水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盛产的海米、贝肉、鱼干等销往全国,素有胶东半岛“缢蛏、对虾养殖第一镇”之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行村镇在明朝时即设有私塾多家。到清代,有私塾6家。1931年,海阳六区行村小学由区政府创办,始有初小3个班,郭席珍任小学负责人;高小1个班,车立夫任校长。1934年,行村完小设高小2个班,初小4个班,时有教师8人。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设完全小学,公派教员,经费由各村统筹。1948年冬恢复教育局,小学公办,县拨经费。建国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及业余教育在全镇全面展开。1975年,已发展到小学39处,在校学生9021人;初级中学11处,在校学生2552人;高级中学1处,在校生576人。1984-1985年,行村初中和高中规划建设,扩大规模。初中总建筑面积达到2.11万平方米,校园总面积为2.1公顷;高中校园面积达到2.7公顷。2002年,全镇有小学12处,在校生4350余名;中学2处,在校生3540余名;高中1处,在校生890余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校舍改造均达到省级标准。自建国至2002年,全镇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000人。
    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76年,行村镇文化站建立。1981年2月,行村电影院开业上映。
  医疗卫生民国初期,境内有8家药铺。“芦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盘踞行村,众药铺相继停办。1948年,由祥东村孙国才负责,联合赵相生办起了联合诊所。1952年并入供销社,改称行村供销社医药门市部。1957年,行村区始办联合诊所,时有医务人员5人,由姜洪吉负责。1960年,联合诊所辖赵疃、祥东、庶村3处卫生所,每所3人。1965年,诊所、卫生所合一,正式建立行村卫生院,时有医务人员33人。1992年,行村卫生院有床位30张,医务人员40人,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等,医疗器械齐全。自1979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其中1980年被评为地市级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解放前,行村境内贫农人均土地不足200平方米,收入极低。建国后,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收入也大量提高,农民生活日益改善,逐步由贫困型变为宽裕型。199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5亿元,为1957年的201倍;农民人均所得2601元,比1956年增长51倍。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77元,人均存款1700元。全镇电话装机总量8600部,移动电话2000部,4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
  镇村建设行村镇地处交通要道,在规划行村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按照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的要求,进行合理规划。2000年,投资2万元对镇驻地1100米的道路进行拓宽、整修。同时,对道路两旁商业网点进行规划,新建商业网点4个,建商业住宅楼150余栋,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29年5月,西小滩村孙纯林(曾用名孙纯令)在烟台刘珍年部军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全镇第一个党员。1932年,桃林村党员于侃之、于岳之、于岳恩3人,创建了全区第一个党小组。11月,建立了中共桃林村党支部,为六区(行村)第一个党支部,于侃之任书记。1933年春节期间,共产党员李桂岩受中共海莱特支委员刘松山(于寿康)委托,在桃林村于侃之家中建立中共桃林区委,时属中共海莱特支。区委辖臧家庄(今向阳村)、槐家泊、桃林、西村庄四个党支部以及西大滩、中房、李家、邢家、辛庄、埠后、卓格庄、鲁古埠等村的党组织。1934年2月,中共莱阳县委军事委员贾丕钦叛变,李桂岩、于侃之等被迫转移他乡,区委解体。1941年4月,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全县设立七处区委,行村设中共海阳县第七区委,驻地在杏家庄、龙门口一带,区委书记纪鸿书。1942年2月,区划调整,成立中共海阳县第十区(行村)委员会,驻地榆林、赵疃一带,书记宋介民,后为王鉴溪、赵伦。1945年1月,建立中共行村区委员会,驻地行村,书记赵伦,后有宋云峰、张善亭、吕功忱、董学田。1950年2月,中共行村区委改为中共海阳县第八区委员会,驻地行村,后迁至东山村,书记先后有刘同顺、孙学斌、纪寿福、高镇铎。1955年5月,设立中共行村镇委员会,驻地行村,书记董斌,1956年10月撤销。1955年9月,中共海阳县第八区委员会改为中共鹏化区委员会,驻地东山。1956年10月,中共鹏化区委下设中共行村乡委、小滩乡委和赵疃乡委,先后担任行村区委书记的有高镇铎、纪德文、张俊兴、陈仲恂;行村乡委书记于清晏;小滩乡委书记先后为项采邑、宋世田;赵疃乡委书记先后为姜胜利、祝殿玺。1958年9月,行村、小滩、赵疃三个乡撤销,建立中共行村公社委员会,驻地行村,辖42个党支部。同年11月底,改为中共行村乡委员会。1959年4月,复称中共行村公社党委,书记先后有王琪、周相孔。1965年8月,改称中共行村区委员会,于明升任书记。1969年10月,成立行村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于明升。1971年3月撤销,同时建立中共行村公社委员会,先后有袁宗珉、邵明凯任书记。1984年4月,改为中共海阳县行村镇委员会,驻地行村,辖28个党支部。先后有李在忠、隋安臣、王长虎、王振波、张洪浦、王林亭、孙兆玉、于乔文担任镇党委书记。1984年4月,由行村公社、小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村,设中共海阳县赵疃乡委员会,驻地赵疃,辖24个党支部。先后有张吉恩、范振宁、王忠民、于乐文、王浩任党委书记。2000年,赵疃乡委撤并入行村镇党委。2002年,行村镇党委辖党支部76个,党员3298人。
    1998年,镇党委、政府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被烟台市政府、烟台警备区评为创建民兵致富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先后评为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先后评为全市经济发展标兵乡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农田基本建设模范单位等。2000年,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先后评为“六好”乡镇党委、1999年利用外资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功勋单位、农田基本建设红旗单位和实施“富民工程”先进单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建县之初,全县划为4乡,40社,815村。时设行村乡,辖13社、204村。1928年,海阳县划为12个区,设行村区。1932年,改12个区为6个区和1个县辖镇,行村为第六区。1941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全县设立七个区,行村为第七区,盖嘉年任区长,驻地在杏家庄、龙门口村一带。1942年2月调整区划,全县设12个区及两个县辖镇,行村为第十区,区公所驻地流动于榆林村、赵疃一带。1944年10月迁驻行村,区长先后有赵伦、王祝贵。1945年1月,设立海阳县行村区公所,常驻齐格庄、榆林等村,1945年8月迁至行村。区长先后有王祝贵、沈克南、纪守仙、祁东高、高镇铎、孙学斌。1950年2月,行村区公所改为海阳县第八区公所。1955年9月,改称鹏化区公所,驻地迁至东山村。1956年2月,改称鹏化区人民委员会。先后有孙学斌、纪寿仙、黄芝秀、王成之、董斌、姜胜利、姜树国、曲和、唐孟桂担任区长,1958年2月撤销。其间,1955年5月设行村镇公所。1956年2月改为行村镇人民委员会,驻地行村,由董斌任镇长。1956年10月撤销,设行村、小滩、赵疃三个乡人委。行村乡人委,先后有徐长璀、项采邑任乡长;小滩乡人委,乡长项采邑;赵疃乡人委,乡长程忠义、姜忠桂,1958年9月撤销三个乡人委,成立行村人民公社管委,11月改为行村乡管委,1959年4月复称行村公社管委,先后有唐孟桂、徐长璀、梁长隅任社(乡)长、主任。1965年8月,撤公社管理委员会,设行村区公所,于庆章任区长。1968年3月,撤行村区公所,设行村公社革命委员会,于明升、袁宗珉先后任主任。1976年10月,成学孔任行村公社革委会主任,后有袁宗珉、邵明凯任主任。1980年12月,改为行村公社管理委员会,史安彬、张吉恩先后任主任。1984年4月,撤公社体制,建海阳县行村镇人民政府,先后有黄令福、姜德太、谭维忠、邢书才、王振波、祁悦良、孙京健、王林亭、王庆先、马仁勇、于乔文、李永刚担任镇政府镇长。
    1984年4月设海阳县赵疃乡管委,驻地赵疃。辖24个行政村。先后有邢书才、徐希旺、王忠民、于乐文、王松安、王路云任政府乡长。2000年并入行村镇政府。2002年,镇政府辖52个行政村。


名胜古迹


  昌阳城位于行村镇庶村南,建于西汉。王莽时改为夙敬亭。东汉复建昌阳县。
  笔架山明代以前称树山,形同笔架,位于田村西北,为古夙敬乡中最高峰,山势高耸险要,树木葱郁。
  夙敬汀位于田村北0.5公里处。据《莱阳县志》载,三架山(今老垛山)水自西向东,流绕笔架山东麓,折南有汀,深不可测,称夙敬汀。村中有老人犹记得此汀,今田英池即建于原夙敬汀处。
  夙敬亭史载,汉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曾设盐官于此”。对于夙敬亭位置,素有争议。乡人以为:田村有夙敬汀,又属夙敬乡,且旧时每年都在夙敬汀旁演戏,故亭应在夙敬汀旁。
  吕氏宗祠由吕享业、吕享九兄弟主修,位于田村东门外,修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规模宏伟,飞檐斗拱,屋顶有覆瓦,门前立石狮子一对。1969年因建设学校拆除。
  圩子清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过本地,人们死伤甚多。乡贤吕志恂带领田村村民于村四周修筑石圩,以防其害。20世纪末,遗迹犹存。
  魁星阁清同治元年(1862年),乡贤吕志恂率村民修建。此阁位于原田村联中院内,青砖建筑,共三层,顶层供魁星塑像。
  关帝庙初建时间不详。位于田村村北,庙内彩绘壁画,供奉关羽、关平、周仓塑像于内。1947年被拆除。
  于七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吕朝贵率族人,响应于七起义。曾迎于七在田村西南0.5公里处的高埠驻扎。后遂称此埠为于七埠。
  古墓1977年田村大队在修整大寨田时,在于七埠顶东南侧掘出一古墓,墓用青砖建成,石灰灌封,有石椁,石椁二棺中用籽棉塞填,松香密封,掘开时二尸衣装鲜艳,面色如生,皮肤有弹性。男约60余岁,女约30岁以内。
  皇契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廷颁给田村吕从政皇家契约一件,亦称洪契。内容是:西至金口桥,东至狼子嘴,南至北茆山,北至笔架山分水岭,四内由吕氏宗族管业。上钤印玺,以此奠定了吕氏宗族以田村为家园,以盐农为主业的基础。契为纸本,1964年“四清”运动中,被驻地工作组收去失落。
  乾隆手书“福”字为田村吕姓村民所藏纸本,方一尺,字为草书,曾供奉于吕氏宗祠。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吕阳春墓志铭刻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1973年田村大队整老茔大寨田时出土,汉白玉质,有盖,正文21行,行23字,现存村集体仓库内。
  吕腾云纪念碑1946年,上级党组织为革命烈士吕腾云建。碑址初在田村村西,2001年村委将碑迁往公墓。
  高丽戍兵防遗址,位于行村。《寰宇记》载:“魏司马懿讨辽于此置戍,故名。”
  元定海郡侯隋世昌墓位于河间村(今何家村)西北。已毁。
  赵疃地雷战遗址赵疃是抗日战争时期三个“胶东特等模范爆炸村”之一。1977年12月23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遗址有六处。
  赵疃第一颗地雷爆炸遗址1943年秋,赵疃民兵队长赵同伦率赵守福、赵乾江,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首次埋地雷两颗,炸死炸伤伪军5名。
  月牙桥雷区遗址1943-1945年,赵疃民兵在此埋地雷30余颗,炸死炸伤日伪军40名。
  南街雷区遗址1943-1945年秋,在此响地雷30颗,日伪军死伤80名。
  东西大街雷区遗址在此响雷40颗,日伪军死伤50多名。
  牌坊雷区遗址在此响雷20多颗,日伪军伤亡20名。
  土炮杀敌遗址1943年夏,赵守福等在塔埠顶,用180斤的土炮毙伤日伪军9人。